
产品分类
PRODUCT CLASSIFICATION
更新时间:2025-11-27
浏览次数:7在皮肤科临床实践中,为满足患者个体化治疗需求,医护人员常将含皮质类固醇的外用乳膏与中性基质稀释后使用。这一操作虽已普及多年,但其有效性和渗透行为却始终缺乏系统研究,导致临床效果难以预测。近期来自奥地利维也纳大学 “皮肤给药系统表征及相关机制" 研究平台的 C. Nagelreiter研究团队发表于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》的一项研究,以醋酸氟氢可的松为模型药物,系统探究了药物含量、半固体载体类型及流变学性质对皮肤渗透的影响,为局部起效外用制剂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皮质类固醇是治疗炎症性皮肤病的基石,但其外用制剂的效力需根据患者病情调整。在欧洲,临床常通过稀释高浓度类固醇乳膏实现个体化给药,然而药物渗透效率与稀释比例并非简单线性关系。既往研究表明,将皮质类固醇制剂稀释至 50%,皮肤对药物的吸收量未必同步下降 50%(Mitriaikina & Müller-Goymann, 2009)。这种 “非比例性" 源于载体性质(如药物溶解度、基质组成)与药物本身的相互作用,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。
此外,稀释操作可能增加制剂被微生物污染的风险,进一步影响疗效(Busse, 1978)。因此,明确载体类型、药物浓度与经皮渗透的关联,对优化局部类固醇制剂的研发与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。
· 模型药物:醋酸氟氢可的松(脂溶性,log P=2.72±0.57),常用于评估局部制剂的经皮渗透能力。
· 载体类型:选取奥地利临床常用的 3 种工业乳膏基质及 1 种自制半固体制剂:
· W/O 乳膏(含 30% 水,对应 Ultrabas®):以凡士林、液体石蜡为油相,含脱水山梨醇倍半油酸酯等乳化剂。
· O/W 乳膏(含 70% 水,对应 Ultrasicc®):以硬脂醇、聚乙二醇硬脂酸酯为乳化剂,含水溶性防腐剂。
· 两亲性乳膏(含 40% 水,对应 Ultraphil®):兼具亲水和亲脂成分,含甘油酯与聚氧乙烯醚类乳化剂。
· 自制制剂 A:基于蔗糖硬脂酸酯的 O/W 型制剂(含 70% 水),具有优效皮肤相容性。
· 药物浓度:将醋酸氟氢可的松分别以 0.25%、0.5%、0.75%、1%(w/w)的浓度掺入上述载体。
研究采用两种经典体外模型结合流变学分析,全面评估制剂的经皮渗透特性:
· Franz 扩散池体外透皮实验:以猪腹部皮肤为模型(与人类皮肤形态和渗透性相似),测定 24 小时内药物透过皮肤进入接收液的累积量,评估药物透皮效率。
· 体外皮肤角质渗透实验:以猪耳皮肤为模型,实验前使用Aquaflux经皮水分流失测量仪(Biox Systems)确认皮肤屏障完整性,将 2 mg/cm² 的相应制剂涂抹于皮肤上,孵育 1 小时后,开始通过胶带逐层剥离角质层,结合近红外光密度法的850C皮肤角质量测试仪定量分析药物在皮肤各层的深度分布,更贴合实际体内给药场景。每条胶带所去除的角质细胞量可通过公式 m=A/0.41 以 μg/cm² 计算。假设角质层的平均密度为 1 g/cm³(Anderson 和 Cassidy,1973),该平均质量对应的角质层平均厚度为 8.47±2.19 μm。这一计算得出的角质层厚度用于后续计算。
·
·
· 流变学表征:使用旋转流变仪测定制剂的粘度、储能模量(G')和损耗模量(G''),评估其物理稳定性与应用性能。
· 扩散池透皮实验:仅 W/O 乳膏中药物渗透量随浓度升高呈微弱增加(1% 浓度组显著高于低浓度组),而 O/W 和两亲性乳膏中,不同浓度的药物渗透量无统计学差异。例如,O/W 乳膏中 0.25% 与 1% 浓度组的 24 小时累积渗透量几乎一致,表明浓度升高未必提升透皮效率。
·
· 角质层胶带剥离实验:所有载体中,药物渗透深度随浓度升高呈趋势性增加(如 0.25% 的 W/O 乳膏从 6.08% 角质层深度增至 1% 浓度的 30.19% 渗透深度),但高浓度组的标准差显著增大,提示个体差异可能掩盖浓度效应。
结论:药物浓度对渗透的影响受载体类型制约,且并非决定因素,与临床观察到的 “稀释后效果不可预测" 现象一致。
透皮效率:O/W 乳膏的 24 小时累积渗透量是 W/O 乳膏的 5 倍,两亲性乳膏与 O/W 乳膏效果接近。这与载体水含量密切相关:O/W 乳膏(70% 水)和制剂 A(70% 水)的亲水性更强,可能通过促进皮肤水化提升药物溶解度。
角质层渗透深度:体外角质胶带剥离实验显示,O/W 和两亲性乳膏在各浓度下的药物渗透深度均显著高于 W/O 乳膏(如 0.75% 浓度时,O/W 乳膏渗透深度为 42.69%,W/O 乳膏仅 22.47%)。
药物结晶状态:显微镜观察发现,W/O 乳膏中药物结晶最少,提示其对醋酸氟氢可的松的溶解度最高,但高溶解度并未转化为高渗透效率,表明载体与皮肤的相互作用(如角质层脂质萃取)可能是更关键的因素。
粘度差异:W/O 和两亲性乳膏的粘度(140-200 Pa・s)显著高于 O/W 乳膏和制剂 A(20-40 Pa・s),但高粘度并未阻碍药物渗透(如两亲性乳膏渗透效果优于 W/O)。
粘弹性:所有制剂均表现出 G' > G''(弹性主导),符合半固体制剂的应用需求(如涂抹后不易流淌),但储能模量与渗透效率无相关性。
结论:制剂的流变学性质主要影响应用便利性,而非药物渗透能力,这与 “药物以混悬态存在时,载体微观结构比宏观粘度更重要" 的假设一致。
研究团队优化了胶带剥离实验 SOP:通过 “预剥离" 去除皮肤表面残留的乳膏基质,仅分析与皮肤结合的胶带数据,显著提升了结果可靠性。与体外扩散池透皮实验相比,体外角质层渗透实验能更清晰区分不同载体的渗透差异(如 0.5% 浓度时,两亲性乳膏渗透深度显著高于 W/O 乳膏),更适合评估半固体制剂的细微差异。
载体选择优先于浓度调整:研究表明,O/W 和两亲性载体在促进药物渗透上更具优势,提示研发局部类固醇制剂时,应优先优化载体组成(如调整水含量、乳化剂类型),而非单纯依赖浓度调节。
谨慎对待临床稀释操作:由于药物渗透与浓度无严格比例关系,临床稀释需结合载体类型评估效果。例如,W/O 乳膏稀释可能导致渗透量显著下降,而 O/W 乳膏稀释后的效果更稳定。
推荐体外角质层渗透实验用于早期筛选:该方法比扩散池透皮实验更灵敏,且与人体皮肤实验相关性高(Klang et al., 2011),可作为制剂优化阶段的关键评估手段。
流变学性质的优化方向:虽不直接影响渗透,但低粘度制剂(如 O/W 型)更易涂抹,患者依从性更高,研发中可在保证稳定性的前提下降低粘度。
本研究仍存在体外模型的固有局限:猪耳皮肤与人类皮肤的角质层厚度、脂质组成存在差异,结果需经体内实验验证。未来研究可聚焦:
· 探索载体成分(如甘油酯、聚氧乙烯醚)与角质层脂质的相互作用机制;
· 开发高溶解度载体,减少药物结晶对渗透的影响;
· 结合皮肤镜等成像技术,可视化药物在皮肤中的分布。
局部皮质类固醇制剂的经皮渗透是载体类型、药物理化性质及皮肤生理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。这项研究为研发人员提供了清晰指引:优化载体组成比调整浓度更有效,而精准的体外评估方法(如角质层渗透实验)是制剂成功的关键。未来,结合材料科学与皮肤生物学的交叉研究,有望开发出更高效、更安全的个体化局部制剂。
CONTACT
办公地址:上海市嘉定区静塘路988号TEL:021-59169693
EMAIL:info@labcan.cn
微信公众号